【新诗刊专讯】访问诗人:熊焱

永一个诗人真的拥有一份孤独,我反倒觉得那是一件
幸事
熊焱说:《华西都市报》1月9日的访谈,贴于此,让不了解我的朋友对我有更深的认识。里面有一些问题并没有谈透,待以后有时间,再专门撰写文章谈论相关话题。
01访问诗人:熊焱上图;熊焱和新诗刊主编崔万福在一起
访问者:张杰(华西都市报记者)
受访者:熊焱
在看你就赞赞我!
Q1:您与其他五位诗人(大解、李亚伟、李南、张执浩、朵渔)的资料在网上接受投票时,您的票数是最高
的。事实上,您的诗,在同行中,口碑也很高。对此,您自己有怎样的感受?
熊:网络投票数我居然最高,确实没想到,既意外,又感恩。感谢支持我的各位朋友,大家对我的鼓励是我前进的动力。
Q2:来自云贵高原,住在天府之国。对您的创作有怎样的意义?有评论家说,“故地”成了你记忆调动与精神(及阅读)经验的灵感源泉。如果让你自己总结,你还会说哪些?
熊:我是在贵州的大山里长大的,贫困的生活过早地磨砺着我。而今生活在成都,这个城市闲适的生活状态能够让我静下心来,好好地读书和写作。在我看来,每一个优秀的诗人,包括作家,都一定是有一个“故地”的。这个“故地”在最初可能是地理学意义上的,但慢慢地就会变成精神学意义上的,成为其写作上的精神皈依。对我来说,我最初的写作就是从写作故乡开始的,但后来我写社会现实,写城市生活,写生命体验,写人生感悟,这些与我的“故地”从题材、内容上来说,已经毫无关联,但事实上,它们之间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我这些非“故地”题材的写作,其气息、脉动、声音、血液,都是从“故地”发散而来的。更重要的是,我心中有精神的扎根地,我在写作时才不会着急,不会心慌。如果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增加一个词的话,我希望是“情怀”,是“宗教的情怀”。
Q3:你是毕业于川大哲学系?哪一级的?学哲学得到的素养,对您写诗,你自觉有哪些潜在的影响?有不少评论家说,作为青年诗人,熊焱的诗歌在具有了同时代人少有的“中年”的知性和理性的特征。对这种评价,你自己是怎么看?这跟你少年时代的生病经历或者读哲学专业有关吗?
熊:我是2000年进入四川大学哲学系的。但我最初并没有报考这个专业,我报的是法律,分数不够,被调剂到哲学系了。如今回过头来,我真的非常感谢这一次命运对我的眷顾和关照。哲学改变了我很多,对我的性格、胸怀、思维、心境都有非常大的帮助。因此,有评论家说我具有同时代人少有的“中年”的知性和理性的特征,这一点我是认同的。此外,这也与我成长过程中贫困的生活境遇,以及我少年时期病痛对我的折磨也有很大关系。
Q4:从你的诗里,我读到了一个来自乡土的儿子,对故乡变迁的伤痛感。我也是来自乡下,所以读你的诗,感同身受。乡村社会的传统很多都在消失,作为一个诗人,你经常都是怎样的情感?
熊:怎么说呢?应该说是一种爱恨交织的情感吧,既欣慰,又痛心。欣慰的是,乡村的生活比以前好多了;痛心的是,一些美好的传统慢慢消失了,这其实是一种文化的消失。但事实上,在变迁的乡村面前,我们的写作基本都是无力的,甚至是无效的,包括我在内。我们现在只是在哀叹乡村的凋敝,感怀一些过往的乡村岁月的温情,而乡村里那些如暗流涌动的矛盾,农民们在今天这个大变迁、大转型的时代里的精神体验,我们的写作还远远未抵达那里。
Q5: 故土、亲情是被很多人写的诗歌素材。但是你依然写出了自己的特点,写出了自己的力量。您是怎么做到的?如果要去总结,大概哪些心得?
熊:我觉得就是一点:诚实。几年前我在全国青创会上作为代表到台上发言,就专门谈到了这个问题。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搜来看,我就不在这里赘述了。人的情感是相通的,只要你真实地表达出来了,就一定会引起一部分人的共鸣。(注,文章刊出时,报社将此段更改为我在《诚实,是诗人面对世界的首要方式》一文的某段,报社面向社会读者,而更多社会读者是没有读过我的那篇文章的,因此做了该处理)
Q6:你曾说,“这是诗歌发展的好时代,也是诗歌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糟糕时代。”为什么这么说?
熊:今天诗坛很热闹,自媒体的时代,阅读、传播都很便捷,加上资本的不断涌入,这大大地刺激着诗歌的生产力,不断地壮大着诗歌的队伍。现在的诗歌初学者,从一开始就可以接触到最优秀的作品,会大大地缩短他们写作的摸索期。我们经常惊讶地发现,现在很多年轻诗人,起点很高,出手不凡。然而,越是热闹,我们越需要冷静、清醒,如今的诗坛,夹杂着太多非诗的因素,出现诸多丑陋、粗鄙的现象。为什么我们诗歌奖项的含金量越来越低?为什么我们的伪写作越来越多?我们都要争先恐后地抢着要在镁光灯下露面?太多了。这都是因为诗歌的生态环境已经遭受到严重破坏。
Q7:有不少诗歌写得技术很高超,但是很容易让人不知所云。你写的很多诗歌,都不炫技,不故弄玄虚,语言真诚。这是很可贵的。在你看来,好的诗歌,应该具备哪些核心品质?
熊:大凡有一定才华的诗人,要堆砌华丽的辞藻、玩弄玄乎的技巧,其实是很容易做到的。真正困难的,是在朴素中蕴藏深刻,在简约中彰显复杂。当然,诗歌见仁见智,历来就没有一个唯一的标准。我是一个比较包容,而又非常苛刻的读者,我喜欢的诗,首先要有诗意。这其实是一个最基本的常识,根本就无需我说出来。但为什么我要如此郑重其事?那是因为当下诗坛有一个非常不好的趋势,那就是我们渐渐地忽略了诗意,越来越多的诗歌写作将道德的标准、精神的标准、思想的标准、价值的标准凌驾于语言艺术之上,很多语言粗鄙,而以道德的姿态绑架民生、关注底层、批判现实、同情弱势、挑战权威的诗歌,轻易地赢得了喝彩和掌声。这个问题需要引起我们重视和警惕了。其次,好诗要有独创性。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外在的语言独创性,二是内在的思想独创性。第三,动人。第四,给人以启迪。
Q8:你在《星星》诗刊当诗歌编辑。这份职业,跟你自己写诗,离得很近。这份职业对你自己的创作,有哪些影响?比如看别人的诗稿多了,会不会更让你分辨出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值得写,什么是不值得写的诗歌?
熊:真心话,我感谢《星星》,是《星星》帮助我成长和成熟。对我来说,编辑工作和我的创作是相得益彰。因为这份工作,使得我一直身处在诗歌现场,对诗歌当下的现状,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会有一个相对清晰的认识和判断,并让我客观地看待他人的时候对照自己,能够冷静地反省自身。当然,我也还远远做得不够,还需要更多努力。
Q9: 就你所观察到接触到的广大写诗的群体中,写诗最容易出现的毛病或弊端,有哪些?比如矫情,比如炫技,言之无物,堆砌辞藻等等。
熊:在当下,我认为最大的问题,在于写作的同质化,面目模糊、千篇一律的写作太泛滥了,整个诗坛几乎都是在跟风和模仿。我们的诗人浮躁、焦虑,静不下心,并且缺乏方向感,跟着随波逐流。
Q10:不管是从你的诗歌札记,还是从你的诗作本身,都能看出你有很强的批判精神。比如你曾说:“今天我们的诗坛,具有自省意识和自嘲精神的太少,而狂妄自大、自以为是的比比皆是,党同伐异的比比皆是,风吹两头倒的比比皆是,只听得见表扬、听不进批评的比比皆是。”这种批评精神,在现实中,有时候是不是也挺孤独的?
熊:我一直都认为,诗人是心灵孤独的苦行僧。尤其是在当下这个人心浮躁的社会,假如一个诗人真的拥有一份孤独,我反倒觉得那是一件幸事。而这样的批判精神,在现实生活中,自然会得罪人。
Q11:当下是一个社会矛盾频发、人生存压力、竞争攀之风的时代。怎么保持自己的初心,对文字纯粹的敬意,简单轻松的心态,是一个课题。你自己有怎样的体会?在这样的状况下,诗歌应当何为?
熊:怎样才不忘初心,我认为有一点,那就是要心存抱负。一个写作者,应该要有一份纯粹的文学抱负,并为此矢志不移地努力追求。但最终能不能实现,那是另外的话题。并在这不断追求的过程中,要始终对文学保有敬畏之心。只是随着社会学科职能的不断细化和分工,诗歌已无需再担当关于社会、历史、时代的宏大的职责和使命。荷尔德林最早发出类似的追问,后来海德格尔也进行了相应的阐释,可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仍然在追问这个话题,可见,诗歌的社会功能是非常有限的。我想,如果诗歌能真正成为人们抚慰心灵、完善生命的有效方式,那就足够了。
扶持新人成长 关注名家作品
关于投稿

上刊模式
读者支持
人气上刊
积极奉献
点赞上刊
编辑部选稿
微刊优选
评委推荐
优质上刊
新诗刊纸刊微刊同步展示
主 编:崔万福
编 辑:苏 苏
新诗刊平台收稿:新诗 古体 散文诗 散文 杂文 随笔
主编邮箱:893843893@qq.com
收稿提示:没有在其他公众号发过的优秀诗歌及文章
本期编辑:苏 苏 邮箱:3343641161@qq.com
投稿时,作品不少于8首,照片不少于3张,附带个人简介。须知:来稿在平台推出(无稿费),纸刊选稿在平台。入选后有样刊薄酬。新诗刊合作联系微信号:sxszxsk山西诗歌委员会朔州分会 主管
朔州作协《新诗刊》杂志 主办
新诗刊力推新人 汇聚名家
打造诗歌优秀刊物

版权声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