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黄晓军,湖北孝感人,武汉大学新闻学博士,南昌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
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中国人,如果此生不曾读过《论语》、《老子》、《心经》,那么他的思想是没有根性的。
晓军与我为友多年,读经只是他的副业,但他读出自己的味道,获得了人生幸福自在的智慧根蒂。今天能够得到他的分享,犹如心沾莲露,眼润松雪,妙哉妙哉!
前些天受命于鹏飞讲心经,让我想起十几年前和鹏飞同学的时候,某天到他宿舍,看他墙上手书的心经,当时,对心经很好奇,想请他给我讲讲心经到底在说什么?也许是那时还不熟,也许是聊其它的事情去了,此事就不了了之。
后来我到江西工作。江西是佛教大省,有净土宗祖庭,更多的是禅宗祖庭。在十几年中,阅读佛经和禅宗典籍,短暂地住过寺院,也参加过禅修班,对佛教有了一点了解。回想起当初的情景,让我感叹因缘的奇特。
鹏飞让我讲心经,说实话,有点忐忑,我跟他讲:你先去找最合适的人来讲,我可以当备胎。鹏飞再三鼓励,我就只有接下了。这不是矫情,讲解心经有几个难处。
一是心经太概括。心经是从600卷大般若经中节选出来的。是般若经的精华,而般若经又是整个佛法的精华,心经是精华中的精华,是高度浓缩的结晶。讲解心经,就是将心经稀释,但心经几乎概括了佛陀所有的教法,这个稀释的体量是相当庞大的,可以写成一部书。细细讲来,容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听的人不知所云,讲的人不知所之。
二是心经没故事。心经没有场景、情节,没有戏剧性。心经的风格是开宗明义的宣说,直截了当,连佛经里常见的师生对话都没有,因而多年来,我对心经总是兴趣阙如,相比之下,我更喜欢语言耐人寻味的金刚经,喜欢有戏剧性的维摩诘经,以及喜欢开头故事性强的楞严经。演说心经大意,难免枯燥无味。
三是心经不共情。上次鹏飞讲到关雎,剖析圣人心事,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容易引起共鸣,大家都是过来人,一说就懂。但是心经里面涉及到的修道境界却是很难理解的。因为职业修行者的心行运作方式和俗人不同,俗人是“为学日益”,一天天地做加法,去面对日常生活的一切,心念是越来越多,以至不能停歇,睡不着。
而职业修行者的心行运作是“为道日损”的,不仅在物质生活方面走向极简主义,而且在心念上是要趋向无念的,也就是归零的状态。俗人很少能体验到这种状态,因而很难理解禅宗典籍里面记载的“如桶底脱落相似”、“大地平沉、虚空粉碎”、“身心踊跃”是个什么感受。这“玄”的一面在科学昌明的今天,被科学主义教育多年,很难以接受的。
心经的解读虽然很难,但是其他的经典能读通,心经如果不能解读,就不能说明其他的经典真正读通了,所以鹏飞让我来讲心经,对我是个挑战。我个人并无修行的基础,这里只是将我对心经的理解和大家分享,我姑妄言之,大家姑妄听之。
在讲正文之前,要先搞清楚几个要点,这几个要点要清楚了,心经的正文很容易理解。一是身心,二是自我,三是空。
首先说身心。
佛教所说的身心,就是五蕴。蕴是聚集的意思。五蕴就是五种东西的聚集:色、受想行识。其中色是指我们的肉体,受想行识呢,是指我们的心理活动。受,是领受。想,是思考。行,有说是意志,可以理解为思考的推动。识,是形成的认知。简言之,人是身心的组合,是色受想行识五种东西的聚合体。
佛教怎样判定这个身心的组合呢?就是苦。具体说来有八种苦:生老病死四种,还有: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取蕴。生老病死四种苦,主要是肉体的,也有心理的。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主要是心理上的苦。而五取蕴则主要是概括前面的苦。
五取蕴就是五蕴聚,说的是身心是五种东西组合的,是依条件而存在的,因而是有局限的、不完美、不自由、不自在,是无奈的,每个人生来面貌不一、性格不一、能力不一,要想改变这种自合是很困难的。因为依条件而拼凑出来的身心本身就是苦的,老子也说:人之大患,在为有吾身。禅宗将这个拼凑出来的身心称之为黑漆桶,意思说这个身心就是牢笼,在这个牢笼中自我百般煎熬。那么什么是自我?
其次说自我。
人是身心的自合,那么自我到底是身,还是心呢?假如人失忆了,这个失忆的人最容易问的一个问题是“我是谁?”如果说这个身是我,那么身体还在啊,能吃能睡,自己还看得到。既然此人这样问,就说明:真正的自我是头脑中失去的记忆。那么记忆是什么?记忆是个人对自己和外界认知的成果。
佛教关于认知的模式是这样的。认知的主体:眼耳鼻舌身意。认知的对象:色声香味触法。认知的结果: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其中,意根以其他五识为认知对象。也就是法,是前五识落谢的影子。这六识就是自我的世界。
简言之,自我是什么?自我就是识,是认知成果。每个人的认知成果不一样,它们都储存在心中。换言之,人是个行动的数据库,自我就是这些数据。刚才为什么说自我在身心的牢笼中百般煎熬?自我实际上是身心的一部分,这个数据库本身是有问题的,问题在哪里?这些数据不是如实认知的结果。
之所以不能如实认知,就是因为有偏好。人对自己喜欢的事物,是欢迎接纳的,同时产生贪爱。对不喜欢的事物,是排斥的,同时产生嗔怒。不知道为什么喜欢,也不知道为什么排斥,就是愚痴,也就是无明。年深月久,这种偏好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而贪嗔痴在不断地生长,烦恼就源源不断。
好了,现在归纳一下:身心自我就是个小数据库,也可以说五蕴就是个小数据库,色是这个数据库的硬件,受想行识说的是吸纳数据的功能。当然心还有储存、提取、显示功能。这个数据库可以称之为小我。这个小我,是认知的结果,但不能如实认知,也就是认知模式有问题,产生错误数据,有BUG。
最后说空。
一般人理解空,就是什么也没有,也就是无。在心经中,也出现了无,空显然和无不是一个概念。什么也没有,这种理解,是佛教所说的顽空。佛教经常说三种空:析空、观空和自性空。
析空是将事物分到最小,空间分到最小为“邻虚尘”,时间分到最小为“刹那”,再往下分,空间显示不出空间的特性,时间也显示不出时间的特性,也就显示成空相。这是通过分析时空中的存在而达到空。这种空,是方便的说法,因为古人说:一尺之木,日取其半,终古不尽,佛教内部不同学派不同意,有认为恰恰说明其有,而不是空。
观空,是指所观的对象没有实在性。比如一个女人,冤仇见了生嗔,情人见了起爱,儿女见了起敬,鸟兽望而逃走。在佛教唯识宗看来,这个女人就是没有实在性的。现代人看来,并不是女人没有实在性,而是观的主体不同而已。
自性空,就是缘起性空,也是般若经所说的空。这个意思是一切事物都是缘合而成,也就是因条件而成,既然因条件而成,就没有定性,无定性就是空。换言之,无自性就是空。什么是自性?自性就是定性,就是不依赖任何条件而成立的特性,它是自我成立,恒定的。
无自性就是空,但人所接触的一切事物都是无自性,这反倒成为自性。就好比说:一切事物都是变化的,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这样,不变就是变。在这里,把空置换成自性这个概念后,方便理解。
把空置换成自性,放在坛经里来看,这个空,也就是自性有什么特点呢?在这里,我要说,大家可以把空理解为“什么都没有”,只是同时要加上另一面,就是“什么都有”。也就是说,这个空,是什么都没有,同时又什么都有,是即空即有,真空妙有的。可以这样说:正是因为什么都没有,才能什么都有。此处玄妙,言止于此。
坛经里,慧能和神秀PK六祖的位置,慧能的偈子: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说的就是什么都没有。直到五祖弘忍夜半讲金刚经,讲到“无所住而生其心”,慧能言下大悟,他感叹说,一切万法不离自性,接着咏叹这个自性: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慧能悟道了自性的什么都没有的一面,又悟道了自性什么都有的一面,才算真正悟道。
那么,这个自性或者空是什么?这个空就是大数据,是一个全数据库,超级数据库。但这个数据库,是先天存在的,里面的数据不是认知成果,没有生灭。没有被染污,没有错误数据,本自清净。没有增减,本无动摇。含藏一切数据,能显示一切数据。在心经里,形容这个大数据,只是说到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三个特性。
明白了以上三点,再来理解心经,很容易。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练习“观自在”功夫的菩萨,积累了连通彼岸(大数据)的智慧,直到那一刻,小我(小数据)连通了大我(大数据),一切苦难都没有啦!这里观自在菩萨不解释为观世音菩萨,“观自在”是一种观心的方法。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啊,小我和大我一连通的话,小我和大我就没有什么不同,小我就是大我,大我就是小我呀。正文要合起来理解,实际上是:五蕴不异空,空不异五蕴,五蕴即是空,空即是五蕴。注意哦,只有照见五蕴皆空以后才能这样说。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舍利子呀,一切事物都是那个大数据的投影和折射。这个大数据啊,它先天就存在,所以没有产生,也没有消失。没有被染污,也不能说干净。它是恒定的,所以不增不减。这里是正说大数据。以下反说大数据。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身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所以呀,小我要借助身心形成数据,大我不需要借助身心才有数据,也不需要“六根对六尘形成六识的数据认知模式。”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生命的流传和轮回的根源在无明,那么大数据本身就是明,因而就没有无明,也就没有轮回。也没有什么不轮回。生命的流转和轮回是小数据的局限造成的,大我没有这样的问题。
这里说的是十二因缘,也就是生命的流转和轮回链条。这个链条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缘可以当做“产生”来理解。
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小我要摆脱局限,所以要修道,要么走小乘的路线,苦集灭道,要么走大乘的路线,追求智慧而有所得。但是大我本身就是道,是完美,不需要摆脱什么,没有所谓的修道。
分割线说到这里,心经的要义已经完毕。接下来是广告时间。大数据很好,但是小我没有连通大我之前,小我对连通大我后的好处是难以体验的,能够体验的只有通过观自在来积累般若波罗蜜。所以以下的广告是佛陀“兜售”般若波罗蜜的时间。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无所得,说明菩萨体验到了大数据的好处,菩萨们有了般若波罗蜜,心里空净了,再也不用害怕了,不做噩梦!彻底根治啦!涅槃是不生不灭的意思。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过去未来现在的诸佛们,有了般若波罗蜜,成了世界上最自由自在的人啦!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所以呀,般若波罗蜜多,就是好,就是好,真的好,好得不得了!它能够消除一切苦难,真的,一点也不骗你!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按照字面来解释,是度过去啊,度过去,向彼岸(大数据)度过去。大家一起度过去,速速证到菩提!这里的咒语可以看成是广告歌了,就是如前所说,般若波罗蜜多既然这样好,那还不赶紧的,快点,让小我连通大我,小我和大我成为一体!在最后,发出号召,让大家行动起来,拥有无比珍贵的般若波罗蜜多!
心经说什么呢?
就是让一个有局限的、无可奈何的生命走向自由自在的境界,走向完美。
只有让小我连通了大我,一滴水融进大海,个体的局限消融,个体的生命才获得了最优化的可能,进入无为状态,从此远离了因为局限带来的焦虑和纠结,一切才是最好的安排,生命才能拥有真正的自由。
那么问题来了:为何通过“观自在”的方法,就能积累走向大数据的智慧呢?观自在就是观心,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观当下的自己在干什么。不思过去和未来,而且这观自在的方法是:对任何心念都不欢迎不拒绝。所有的心念一视同仁,这个观,就是如实观。这样的如实观照功夫加深,就克服了小数据的BUG,然后才能和没有任何错误的大数据连通!
以前有人问达摩:若有人志求佛道,当修何法,最为省要!
达摩回答说:唯观心一法,总摄诸法,最为省要。
所以,般若波罗蜜的秘诀就是观自在,乘着般若波罗蜜多的大船,才能驶入心海(大数据)。这也是经题的大意。
谢谢大家。旧文回顾:
第一讲:一首《菩萨蛮》,窥见江南之美,窥见磅礴大唐
第二讲:品读《关雎》:你说是上古情爱 我说是圣人心事
第三讲:一部《锦瑟》八道惘然,你听懂了哪一种?
说明西窗记
把我读过的诗文都细细讲给你听
“西窗记”,原名“每周一讲”,是本公众号的固定知识分享栏目。每周日晚上八点在“西窗记”微信群中进行语音讲授。
您所读到的这篇文章,便是在群语音基础上整理而成,欢迎大家广为传播。
- 2024年06月04日
-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