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焕成 原创】写作漫谈

专家分享
写 作 漫 谈
——在《禹平河●盛世乡愁》首发式暨读书联谊活动上的专题分享
文/ 贺焕成
首先说一点题外话。在搞这次活动之前,洛南县爱故乡文学小组组长李斌,提出想让我来做一次写作讲座,并且在拟写的群里通知中称我是“洛南籍专家”。我当时提出两个意见,第一,我来不做什么讲座,就是和文友交流;第二,不要称什么“专家”,我确实不是什么专家。“专家”是在某项研究方面有专长有建树的大家,我没专长没建树,绝对孚不起“专家”这一称号。我这样说,还有一个小心思,就是不希望大家对我产生太高的期望,期望越高失望越大。说的牛大马大,一开口尽是白话,那就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这是我不愿看到的。但是在发出的通知里我看还是写着“专家”字样,这让我多少感到有点压力,名不副实的称呼往往会使人感到尴尬。
我这样说不是谦虚也不是客气,是基于我对自己的基本估价和定位,也是我对文学圈里一些“虚浮”现象的怵惕。在洛南的文友圈里,有人经常自诩是“弄文学”、“玩文学”的,看见这话我就想皱眉头。为此我曾想写一篇《我是文学门前的“过路人”》来表明我自己的态度,但没写出来。因为我觉得我根本连文学的“门”都没有进。我的青少年时代该读书的时候读的书太少,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几乎没读过几本,没受过文学的熏陶,尽管后来学了中文专业,弥补了一点不足,但是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在任何一家正规的文学期刊上发表过哪怕是豆腐块大的一篇文学作品,我还连县级写作者协会的会员都不是。而且我认为,中国能称上“弄文学”的人可能很多,但是能到“玩文学”境界的怕是凤毛麟角。不然路遥就不会骂“日他妈的文学”,陈忠实就不会说“你懂得个锤子”了。在中国文学史上,现代作家里有个老舍,当初写小说曾经说过要写得“好笑好玩”的话,算是有一点“玩”文学的意思;现代作家里估计只有大作家贾平凹有“玩文学”的天赋和能力,其他能“玩”得起的恐怕不多。所以,我觉得一般的文学爱好者就更不要有“弄文学”或者“玩文学”的想法了。不要还没写几篇文字,自我介绍里作家、诗人名头先罗列一大堆,就像文友罗兰在《深夜放毒》一文里说的“个人简介写的比文章长”。没那能力没那水平,说出来只能让人觉得好笑。
我说这些还有一个意思,就是想告诉大家,对写作、对文学一定要抱一颗“平常心”,千万不敢有不切实际的“功利”想法,想着写几篇诗歌或文章,在微信平台上发一下,有人点赞,还有留言留言评论或打赏,然后自己就是作家了、是名人了,我可以负责人的告诉你,根本不会有那个效果,就算是在亲戚朋友熟人圈里有了一定的名声,那对改变你的生活几乎不会产生什么实际影响——当然,你由此自信心爆棚那也算是积极影响。还有人从一开始就抱着想借写作、发稿一鸣惊人、名利双收的奢想,那样想十之八九也是要失望的,除非你特别年轻、特别有写作天分。
那么我到底是个什么身份呢?我对自己有一个定位:我就是一个老记者,一个经常要跟文字打交道的文字工作者、一个喜欢写一点乱七八糟东西的写作者。尽管我也写了大量的文字(成形的总字数大约就是100来万字吧),有时事评论、杂感类的,有读书札记、书评、影评类的,有散文随笔类的,有专业论文类的,有语言文字类的,有游记和历史文化类的,自己编了三个“集子”,一曰《绿野苹踪》(13万字),二曰《青黄思绪》(18万字),三曰《黑白人生》(12万字),还有一个《商洛方言与民俗》(42万字),剩下的无法归类,都在散放着。有人说你出书吧,我说自己出书是花钱把黑字印在白纸上、把好纸变废纸,这样没有实际意义的事我还是先不要做。幸好现在有微信公众平台,可以免费申请,发上去有那么几个人关注阅读,也算是在传播文化、传播思想了。我的公众微信平台取名“倾心一见”,“倾心”是说我为写作倾注了心血,“一见”是说我表达的只是个人的“一孔之见”。不是期望着读者“一见倾心”,当然,你原意“倾心”我也高兴并表示感谢。
下来我再说说这次来的任务。我之所以有勇气前来参加这次活动,主要是考虑要支持“禹平文学”岳俊锋主编和洛南县爱故乡文学小组组长李斌的工作。俊峰是一个和善、宽容、热心并且乐于为文友服务的人,是一个难得的社会团体组织者,当然,他身后还有一个志趣相投、配合默契的团队,里面有写作能力、写作水平高超的萧军先生,有实力派写作者闫秀民先生等等,他们把禹平文学经营得有声有色,这才有了今天这种聚会。李斌是学英语教英语的老师,但是对文学写作却很痴迷,在几个平台上发过不少很优秀的作品,但他很不满足,经常对我说他感觉提高很慢,问我有什么提高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这次作为爱故乡文学小组负责人,积极倡导组织这次活动,应该也是充分理解文友们跟他一样的心理,希望通过交流切磋,共同实现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这种“独乐乐不如与众乐乐”的精神是很难能可贵的。所以,不管我后面的交流分享能不能达到俊峰和李斌的心愿,我对他们心意总算是尽到了。
我不做专题报告,也不做讲座,就是和各位朋友、文友谈谈我对写作的理解和感悟。
谈什么内容呢?邀请者曾给了几个有所限制的命题,一说讲“底层非虚构”写作,一说讲“散文”,但是,我想就这些话题我可能都讲不深讲不透,所以我还是想不受限制的随意讲一讲,姑且称之为“写作漫谈”或者“写作乱弹”吧。
虽为漫谈,但也不能来个“一行白鹭上青天”,信马由缰,海阔天空,漫无边际,还得有个大致的范围。所以我想谈三个大问题,一是“我们为什么写作”;二是草根写作(或者叫底层写作)的特征分析;三是怎样才能写得更好。
一、“我们为什么写作”。
这是前不久“洛南文友汇”发起的一个“同题写作”的话题。许多文友都写了文章,表述自己的观点,有的还写得非常好,这个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阅览文友汇平台的文章。比如有这样一篇我就觉得写得不错,这是冀亚军(西北狼)写的,题目叫《为自己而歌》。首先,这个标题很好,很有诗意。其次,这篇文章很短,但是信息量还比较大。第三,这篇文章角度比较新颖。第四,这篇文章观点比较独到,不落窠臼。
我给大家读一下:
“翻开史书,记载的都是王侯将相。哪怕过去了几百年上千年的历史人物,也有许多学者专家花费大量精力研究他们,为他们立传,让他们继续活在现代人的记忆里。
点评:从千百年的历史入手,站位比较高远,也表明作者是看过不少史书、而且了解学术动态的。
“再看当下,网络媒体关注的是影视歌星,她们的吃喝拉撒睡都是新闻,她们的花边新闻满天飞,还有他们的家人亲戚也是新闻。他们人还在世,传记早已满天飞。
所以,当名人真好,不用操心,只消潇洒的走,只消静静地走,至于传记自有人张罗挖掘。什么也不会遗忘,什么也不会耽误。
点评:这两段又回到了现实,关注最时髦的话题,关注当下文化的热点,有点大开大合的意思。
“那我们,我们普通的平凡人,谁给我们立传?我们等谁?我们靠谁呢?诸多原因,很少有人关心一个平凡的人,正如路遥所说:我们的生活中,人们宁愿去关心一个蹩脚电影演员的吃喝拉撒和鸡毛蒜皮,而不愿了解一个普通人波涛汹涌的内心世界。
点评:这一层开始思考普通人、思考自己的社会处境,而且引用名人的观点,把蹩脚眼缘的吃喝拉撒鸡毛蒜皮和普通人“波涛汹涌”的内心世界做了鲜明的对比,并且用三个问句强化思考的深度。
“我们还是靠自己,自己给自己立传,用作品。这个作品,可以是文字,可以是画作,可以是照片,可以是歌曲等等。
点评:寥寥数语就给普通人指出了为自己立传的途径,可谓是高屋建瓴,而且指出的途径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
“写作已不是高大上,已经走入寻常百姓家。
点评:这一句话也可谓内涵丰富啊,是啊,现代教育的普及,全体社会成员的绝大部分都不再是文盲,都能拿起笔来写作,这也是如今的网络平台遍地开花,无数人都有了写作冲动、都成为写作者的根本原因。
“每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有幸福,有辛酸,有欢乐,有痛苦,有体验,有感悟,我们有丰富的七情六欲,我们需要表达,我们应该表达。
试想一个人,在这个世界走一遭,没有声音没有文字留下来,死后很快就烟消云散了,没有人还记得,这是一种悲哀。
点评:这两段以极其概括的语言,写出了普通人为自己“立传”的必要性,有能力写却没写,有兴趣画却没画,有拍照的机会却没拍,有歌唱的天赋却没唱,死了啥都没留下,后人记不得,岂不是悲哀?话虽简单,但是说出了现代人追求精神生活的心声。
为自己立传,为自己而歌。
所以,我们要写作。
【狼君曰】拿起笔,为自己立传,为自己而歌。”
点评:结尾简明扼要,还有点太史公的味道。
当然,对于“我们为什么写作”,冀亚军回答的可以说也比较笼统,只是讲了一个明确的理念:“为自己立传”。但“为自己立传”这五个字里包含的信息量却非常大,可以启发我们每个人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做自己的思考与定位。因为他前面有一个基本的界定:“每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有幸福,有辛酸,有欢乐,有痛苦,有体验,有感悟,我们有丰富的七情六欲,我们需要表达,我们应该表达。”这幸福、辛酸、欢乐、痛苦、体验、感悟都是我们要写的内容。而且作者用了一个很好的字眼“表达”,这就给写作下了一个定义:“写作即表达”。作为社会化生存的人,每个人都会有表达的愿望,而且几乎随时随地都在“表达”,有的是用有声语言表达,有的是用肢体语言、表情来表达,有的是用文字来表达。作者还说了,为自己立传,“可以是文字,可以是图画,可以是照片,可以是歌曲等等”,这个说法就很独到。
摄影、绘画、歌曲这里就不说了,就说文字。用文字“表达”的过程就是写作。写一篇文章、写一首诗、写一封信、写一篇日记、写一个请假条、写一个电子信息、写一份申请、写一个诉状、写一个汇报请示,学生们写作文,都是表达,都是写作。
既然凡是用文字表达的都是写作,那么,“为什么写作”就不难回答。仔细剖析,“为什么写作”首先是“拷问动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进行的文字表达,许多时候是自发的、自然的存在,是无意识的或下意识的,没有人仔细去思考“为什么”的问题。如果问题提出来了,就得思考问题,这就变成了一种“有意识”。人的一切行为一旦成为“有意识”行为,那就有了一种“自觉”,这时候就自然进入了“如何做的更好”思考了,所以我要讲的话题一和话题三是有内在逻辑的,是紧密联系的。
再做进一步分析,“我们为什么写作”这个命题的答案里其实包含了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我们写作的“主观意图”是什么?二是我们写作“客观需要”是什么?主观意图也就是我们写作的内在冲动,今天遇到一件有趣的、有意义的事情,或者过什么节想起了某个逝去的亲人,或者生活中遇到一个可敬可爱的人,内心不能平静,觉得有必要用文字记录下来,这是一种情况,我们姑且称之为“记录生活阅历”、“写人记事”;还有,今天忽然对生活有了某种感触,或者是感动、高兴、幸福,或者是伤感、悲愤、压抑,内心的感情、感受需要抒发,需要宣泄,用诗歌或散文的形式写下来,这个我们成为“抒写内心感受”?还有人想写一篇小说、一首诗歌、一篇美文,这叫做创造性写作,俗称“文学创作”。这些写作都是自己想写,没人要求没人逼迫,所以是主观需要。还有,今天为完成工作任务,要写一篇总结一个汇报,一个请示报告,一份入党申请,要写一篇新闻稿,要回复亲人朋友的问候、写一封书信,这是客观需要,也是外在诱因。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自己对某些事情比较感兴趣,工作或者是周围人群也有需要,比如搞文史研究的,写一点地方历史文化传承的文字,比如家族要续家谱,需要写一些人物传记,也会写下一些文章,这就是主观和客观结合。比如学生写作文,有的可能就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纯粹属于应付差事;有的则希望通过写作练笔,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前者是纯粹满足客观需要,后者就是主观愿望和客观要求的结合。
那么,上面所说的各种写作,有的是完全写实的,比如游记,比如怀念亲人的文字,比如记录真人真事的文字,这都属于“非虚构写作”;而抒写感情的,可能就加进去了一些想象的东西,就不完全是写实的;还有文学创作大部分是虚构的,但也有纪实性文学,比如报告文学,比如纪实散文等等,可以是虚构写作也可以是非虚构写作。当然,一切的应用写作都应该属于非虚构写作范畴。文史写作、人物传记也属于非虚构写作。
还有一个层面,既然写作是一种“表达”,那这个“表达”就有一个范围的问题。是要向“公众”表达,还是要向特定对象表达,还是要对自己表达?面对公众表达就是“传播”,就需要了解一点“传播学”知识,脑子里树立起传播的意识;面对特定对象表达就是“诉求”,就要明确诉求目的,寻找合适的诉求方式,所谓“说话要看对象”;面对自己表达就是用文字做“镜子”,进行“自我观照”、反思,比如记日记等等,这是“私密写作”的范畴。当然,按不同的分析方式还可以细分出好多答案。那么每个人在“写作”之前,都应该自觉不自觉的思考这些问题。只有把自己“问”清楚、“问”清醒了,写作才会变成一种有意义的活动,才会有不断的提高。
听了我上面的一段谈话,不知道各位文友有什么感觉?是觉得这个人说话好啰嗦呢,还是觉得这人咋能把一个简单的问题条分缕析的那么细?如果是前者,那我说你尽管可以打瞌睡了,权当我是在给你唱催眠曲。如果是后者,那我很高兴,遇到知音了!我上面所做分析的过程,实际上想通过具体的“语境”,潜移默化的示范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遇到所有问题你都能条分缕析,那恭喜你,你可以成为一个主动的“思考者”了。用文字做表达,无论是内在需要还是外在需要,要表达出有意义的内容,就得有“思想”,就得成为一个自觉的“思考者”。
我上面所做的分析,里面包含的一些“概念”并不是纯粹为了解析清楚一个为什么写作的问题,下面我要谈的许多内容可能都与前面的分析有关联。
下来我把上面所做的分析做一个条理化的梳理:
记录生活阅历(纪实写作
↗记录身边人事 非虚构写作)
抒写感受(可虚构可非虚构)
↗主观愿望 → 文学创作(创造性写作
(纪实文学) 也可非虚构写作)
写 作→ 写作意图→客观需要 → 应用写作(公文 新闻等)
(表达) (非虚构写作)
↓ ↘主客结合 → 文史写作(历史、传说)
↓ (非虚构写作)
↓ ↗面对大众 →传播(掌握传播规律)
表达范围 →特定对象 →倾诉、告白(诉求目的)
↘面对自己 →观照、反思(私密写作)
这里我稍微分析一下“非虚构底层写作”这个概念。这是上次陕西省爱故乡文学组织在洛南举行业务培训时,黄灯老师在专业论文中提出的一个概念,是一个属于学者自创的“学术”概念,我们可以借鉴,但不要奉为圭臬。为了回应我学生李斌的命题要求,我曾专门浏览过黄灯的论文,她提出“非虚构底层写作”是有背景的。她的背景一是当下网络信息传播的大背景。因为在网络覆盖尤其是“自媒体”传播盛行的当下,能够引发公众兴趣的往往是对现实生活中的热点、焦点、敏感问题的关注,而且这些信息来源大部分来自社会底层。另一个背景是黄灯本人的写作兴趣和关注方向。黄灯在研究生学习中,研究的课题就是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要在这些问题的研究上取得成果,就需要做大量的调查研究和各种比较分析,而这些研究材料一是来自底层,二是客观存在,所以她的写作是属于典型的“非虚构底层写作”,这和我们普通人的写作完全不是一回事。一是我们不可能拥有她掌握的那么多事实素材,二是我们不具备她的思维方式、思想工具和思想深度。所以,我们没必要套用她提出了概念,我们就根据自己内心的主观愿望和工作、生活的客观要求,按照我们的方式写作自己的文章。
第二个话题:“草根写作”的特征分析。
“草根写作”,或称“底层写作”、非专业写作、业余写作,就是指处于社会底层的、普通大众的自发写作,因为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最接地气,所以也称“草根写作”。这里所说的“草根写作”,已经排除了“公文写作”和其他的“应用写作”,即使有一部分带有“工作总结”性的文字,也是关于平台运作和群组活动的,所以大部分属于前面梳理分析中的纪实性写作、简单创作作和文史类写作。那么,这些作品,大家都是想在网络平台发表,让广大读者阅读的,也属于面对大众的表达和传播,这就要适当考虑平台的定位,让作品更接近“文学性”,更具有可读性。当然,也有极少一部分人想把很私密的情感表达或发泄发表出来,这是特例,但是我认为这样的东西一定要少发,慎发,最好作者自己不要那么热衷于晾晒自己的私密感情。
“草根写作”因为个人阅历、文化差异、文字掌控能力和思想水平差异等原因,总体呈现出如下特点:
1、写作行为的“随机性”:没有明确的写作计划和规划,遇到感兴趣的话题就写,遇不到就不写。这样将不利于写作习惯的养成。
2、写作素材的“非取舍性”:对要写作的素材不加取舍,缺少剪裁和详略安排,以记流水账的方式进行写作。流水账式的写作,自己感觉表达的很充分,似乎也有层次,但是对于读者来说很难有耐心一次读完。
3、写作体裁的“模糊性”:写作的是什么体材,是散文还是小说,还是报告文学,还是工作总结;诗歌写作,究竟是格律诗还是古体诗,还是自由式、打油诗,甚或是分行排列的散文,自己心里没底。对于不同文体的要求也不是很明确。
4、写作语言的“非规范性”:尽管文学写作的语言要求个性化,但是大部分的底层写作者缺少专业的语言训练,对于语法、修辞以及不同体裁的语言要求缺少熟练的、有意识的运用,语言缺少艺术性、趣味性。
5、谋篇布局的“无意识性”:没有谋篇布局的意识,不注意结构、篇幅、段落均衡。
6、内容的同质化、浅表化:因为思想水平、理论素养的限制,写出来的东西大致类同,表现为同一层次的不断重复,情感升华、理性高度始终难有突破。
7、最终,整体呈现为作品的“朴素性”。所谓朴素,我们过去经常讲“朴素唯物主义”“朴素的阶级感情”“艰苦朴素的作风”。可见,朴素的含义一是“浑朴”,就是基于经验积累的,简单归纳的,系统观照的,非理性的;二是“天然”“本色”存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淡淡妆天然样”,也是一种美。三是简单、粗糙、不精致。前两点可能是优势,清新、质朴、自然,不矫揉造作,发自内心的真诚,甚或包含着一时无法辨析的“大意义”。后一点就是缺点。粗糙、不精致,艺术性就差,就不可能出精品,这样传播魅力就不足。可能会有人特别喜欢,但是不太容易得到普遍认同。
那么,导致草根写作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以为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因为教育程度或者学习专业限制,缺少应有的文学理论或写作原理知识。这个下面要简单介绍一些文学理论知识这里我就不多说了。
2、阅读量不足。不爱读书目前已成为中国人的通病,据有人统计,在美国、日本、欧洲许多国家,人们的日常读书量是非常大的,而中国人的平均年读书量不及日本的十分之一。中国人大部分人过去是看电视,现在是玩手机,无论在哪里很少有人主动读书,而据说在美国、日本的地铁上随处都能看到有人在读书。比如我自己,就是因为年轻的时候读书少,尤其是阅读文学名著少,所以至今依然是文学门前过路人。这几年多少写了一点东西,也完全是读书量增加带来的。
3、缺少基本的美学常识和基本审美训练。审美能力是需要培养的,审美习惯是需要养成的,不是与生俱来的。当然,有些人天性好,悟性高,很容易养成高雅的审美情趣,而有些人则是一旦接受了“俚俗”审美情趣的影响,就永远超不出那个境界。这个有一个笑话,说某地方有个土老帽偶然碰上狗屎运,成了暴发户,拥有千万巨亿家资,然后就到处耀武扬威,吃穿用都要追求高大上,而且经常在人面前显摆。结果就有人看不惯了,说你别看你穿金戴银的,你一抬脚走路我就能看得出你是“乡巴佬”。“你没看你 走路脚抬的多高,跟瞎鸡塌架一样。”当然这里面有“人群歧视”的成分在里头,因为过去乡下路不平,人们走路必须把脚抬得高高的,不然就会被石头或者坑洼绊倒。
4、受阅历和生活圈限制,视野狭窄。古人讲“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又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强调阅读和生活阅历对写作的重要意义。我去省台学习工作了近12年,许多人说我亏了,走弯路了,要是不出去至少可以当什么什么“长”。我以为我不亏,如果不是在省台走南闯北的阅历,不是在全国各地采访中接触到许多有思想的专家学者和各行各业的经营,我依然是商洛台一个小记者的眼光和境界,我对许多问题的认识就不会有今天的高度和深度。当然,我的提高也与读书有很大关系。比如我在省台工作初期,写的稿子总会被栏目负责人修改,有时甚至改的面目全非。无论自己怎么努力,都会遇到这种情况。后来参加在陕西师大传媒学院举办的业务培训班,除了听专家讲课,还按台长的要求,一个月读了五本业务专著,做了大量笔记,此后写作稿件就变得得心应手,因为自己觉得把理论和实践贯通了,自己有独立的思想了,能写出自己的感受和认识了。而且,自从2008年回商洛之后,我有时间读书了,这十多年时间我的读书量可以说比前几十年的总和还要多。
5、缺少足够的思想工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学会思考,要有深刻的思想,必须借助一定的思想工具。思想工具是什么?就是一些优秀的专家、学者总结出来的带有规律性的理论、理念和观点。比如我读凤凰卫视梁文道的《常识》就有了世界性、历史性的眼光,学会了透过现象看本质,懂得了“以人为本”的“人本观念”在现实生活中的应该用;比如我读著名文化学者肖云儒的《青灯说辞》就明白了几千年中国封建社会基于“嫡长子继承制”和“家国同构”的“超稳态结构”;比如我读鲍鹏山的《风流去》就学会了从人情、人性、历史、社会、主管、客观各个角度去分析评价历史人物,而不是孤立的、一分为二的、非此即彼的去看问题(一分为二的两分法具有极大的局限性),懂得了“价值判断”(好与坏)和“是非判断”(对与错)的区别。此前,曾有人指导我做研究,我不知道研究什么,但是基于上面的阅读,我开始可以把阅读《白鹿原》的认识,写成8万字的《品读<白鹿原>》,可以把阅读500万字《大秦帝国》的阅读理解写成4万字的《读<大秦帝国>断想》,可以对贾平凹的《秦腔》指手画脚,写出6万字的《掰开揉碎读<秦腔>》,也敢于对流传数千年“二十四孝故事”做出自己的理解和点评。
6、不善于总结和吸收。任何事情要做好,都需要有虚心学习、借鉴、吸收的心态,写作也不例外。但是在写作者中却往往存在一种“文人相轻”的现象,尤其是在网络平台上,许多写作者总觉得自己写得好,总希望别人给自己的作品点赞,推介转发自己的文章,对别人的文章不屑一顾,这是非常浅薄的。有的作者对别人的评价留言不以为然,甚至怀有抵触情绪,这也是非常要不得的。
7、缺少明确的写作追求。这个追求包括格调、境界、情怀等诸多方面,暂不细说。(略)
话题三:我们怎样才能写的更好。
既然问题提出来了,那么,怎么改进呢?下面我就简单的、有针对性的介绍一些有关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技巧。这就是第三个话题,我们怎样才能写的更好。
禹平文学是一个文学性公众微信平台,我们大多数作者的大多数作品在写作的时候都定位在文学写作。既然是文学写作,那么就要了解一点文学理论知识。
(一)了解一点文学理论或写作原理知识
1、什么是文学?文学的属性、功能是什么?
*文学是人学。文学是写人的生活、人的情感、人与人的关系,
是刻画和揭示“人性”的。过去“革命文学”强调人的“阶级性”,强调“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贾府的焦大不会爱林妹妹”,所以曾经兴起过反对文学“人性论”的文艺思潮,反对“抽象的人性”。
*文学是用语言表现的艺术,是与音乐、舞蹈、戏剧表演、绘画、
雕塑、建筑等艺术门类相并列的艺术形式之一。
*文学起源:文学起源于人的社会活动。“杭育杭育派” (鲁迅)
*文学与生活的关系:文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文学艺术的功能是审美: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文学的第一功
能是审美功能,是通过语言美、人物形象美、艺术境界美愉悦人的精神,陶冶濡养人的情志的。当然,文学的思想性内容也注定了它还具有其他的社会教育功能。
2、常见的文学体裁及其基本特征
(1)诗歌:诗歌本来是可以配乐歌唱的,或者说诗歌最初就是
歌词、唱词。比如中国最古老的诗歌集《诗经》收录的作品中“国风”部分都是民歌。
诗歌语言简洁凝练,讲究韵律,朗朗上口,易于记忆和传播,所以深受人们喜爱。
因为诗歌的表现形式比较单一,也就容易让读者对其形式产生审美疲劳,所以就比较容易发生体裁和形式更新。从诗经以四言为主,到魏晋古风以五言、七言,唐代格律诗形式发展成熟,艺术水平也到了巅峰,所以唐末五代开始有兴起了形式更自由灵活的词,到元代又兴起了散曲、套曲。这以后诗歌的形式就没有新的发展。到了五四时期,西方自由诗的形式介入,结合白话文运动,又兴起了现代诗。
在现代诗中又有“新格律诗”、口号诗、朗诵诗、散文诗、阶梯式,改革开放后又出现了“朦胧诗”。
诗歌讲究意境、意向、韵律、节奏等。
(2)散文:狭义散文是指纯粹的文艺性散文,如写景、咏物、
抒情、言志,广义散文是指除了诗歌等韵文之外的所有问题。
在中国古代文章除了诗词歌赋曲之外,是没有其他文体之分,记事文、议论文、说明文、书信札记奏章等等都是散文。
到了近现代西方文学作品大量译介之后,才有了明确的文学体裁分类。这才有了叙事散文、抒情散文、游记散文、小品文、杂文、哲理散文的分类。
散文虽然也有写人记事的,但是散文记事基本上属于纪实,不能虚构故事、塑造人物,哲理散文中的叙事往往是为了说理的,所以不能以故事性和人物形象作为衡量标准。这就注定了散文要以语言、结构、意趣取胜,强调语言优美、结构合理、立意巧妙,题旨明确,此外,散文向来强调要有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
(3)小说:以讲述故事、营造环境、塑造人物为突出特征的语
言艺术。有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和微型小说的分别。
小说强调在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人物,强调故事的张力。
小说的要素是:情节、人物、环境、语言。
小说强调描写:环境描写,人物形象描写,心理描写,对话描写,细节描写。
(4)戏剧(文学剧本):戏剧文学剧本是戏剧表演的依据,具有文学性,也有简单的说明性文字,有其不同于小数的地方。
场景描写交代,动作行为交代(科)
唱词 动作 对白 独白(唱科白道)
3、文学史与文学流派
中国:
先秦文学:诗经、道德经、论语、楚辞、诸子百家散文
汉代:辞赋 乐府诗 散文
魏晋:小品文 古风 志怪小说
唐代:近体诗(格律诗) 自由诗(李白) 新乐府诗(白居易 元稹) 传奇小说(元稹莺莺传 柳毅传书) 散文(韩愈:散文复古运动)
宋代:宋词(豪放派 婉约派) 话本 散文
元代:元曲(散曲 套曲) 杂剧 话本
明清:章回小说(红楼梦 三国演义 西游记) 四大谴责小说
散文(性灵派 考据派)
现代:白话文运动 革命文学 自由诗 现代小说 杂文 小品文
当代:伤痕文学
西方:
希腊神话 荷马史诗; 罗马:四大悲剧;中世纪 宗教文学
文艺复兴:但丁《神曲》《坎特伯伦故事集》 《十日谈》
启蒙运动 浪漫主义 古典主义 批判现实主义 超现实主义
魔幻现实主义 超人学说 存在主义 精神分析说 解构主义卡夫卡《变形记》(人的异化)
4、写作常识
(1)写作掌故:推敲 一字之师
文章不厌百遍改
“三上”(欧阳修):“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
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刘勰《文心雕龙》
句句不离题,所以文妙。明·王思任《批点玉茗堂还魂记》
凡文笔老则简,意真则简,辞切则简,理当则简,味淡则简,气蕴则简,品贵则简,神远而含藏不尽则简,故简为文章尽境。清·刘大櫆 《论文偶记》
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清·沈德潜《说诗晬语》
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唐·韩愈《荆潭唱和诗序》
爱好由来落笔难,一诗千改心始安。清·袁枚《遣兴》
明知爱惜终须割,但得流传不在多。清·袁枚《随园诗话》
敢为常语谈何易,百炼工纯始自然。清·张问陶《论诗十二绝句》
二年得三句,一吟泪双流。唐·贾岛《题诗后》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王安石《读史》
为学三层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文章的基本要求:
文以载道 作文先做人
凤头、猪肚、豹尾
悬念 伏笔与照应(草蛇灰线) 平中见奇 欲扬先抑 逆挽
义理 考据 辞章
起、承、转、合
(3)实用文体:公文、书信、申请、报告、诉状
(4)写作要有情怀:人文情怀 悲悯情怀 家国情怀
悲悯心:人要有一点敬畏心
(二)了解一点美学知识
1、美的定义:无目的的合目的性;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
2、美学与伦理学、哲学(科学)的关系:真 善 美
哲学(科学)是真,伦理学(宗教)是善,二者结合用艺术
的形式表现出来就是美
3、审美情趣:美给人的是精神愉悦,所以也叫审美愉悦
4、美的类型和风格
轻柔
曼妙 柔美
舒展
优雅
平和 优美
庄重
典雅
华丽
浓艳 华美
绚烂
粗犷
豪迈 壮美
张扬
精致
纤巧 精美
细腻
冲淡
平实 静美
含蓄
凝重
悲怆
悲戚 悲剧美
悲壮
滑稽
幽默 喜剧美
诙谐
古朴
苍劲 另类美
稚拙
玄妙
5、美的基本要素
美的三要素:完整、和谐、清晰(意大利·托马斯·阿奎那)
完整:
和谐:(搭配、对称、错落):
“1:0.618”黄金分割 几何图形中正方形最丑,椭圆最美
清晰:线条(曲线美) 色彩
自然美、人文美(艺术)、人体美、形式美、内涵美
6、审美情趣是因人而异、因民族文化而已的。比如中国建筑的对称美在西方则不受欢迎;比如有人提出在公蛤蟆眼里母蛤蟆最美。
审美是发展变化的:残缺美、朦胧美、审丑
审美情趣是需要培养的:
(三)了解一点形式逻辑知识
1、概念:(种概念、属概念;内涵 外延)
2、判断: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
3、推理(必要条件 充分条件 充要条件)
(四)熟悉修辞学和汉语语法
1、常见修辞格:比喻 拟人 排比 夸张 对偶 拈连 顶真 移觉(通感) 引用 反问
2、单句、复句;句群、义群;陈述句 疑问句 感叹句 祈使句
3、长句、短句、欧化句式
4、当前新诗的修辞创新
(五)了解一点传播知识
1、传播: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传播学研究的重点是人与人之间信息传播过程、手段、媒介;传递速度与效度,目的与控制,也包括如何凭借传播的作用而建立一定的关系。简言之,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
2、传播内容 传播目的 传播途径手段 传播速度 传播对象 传播效果。传播效果既受传播内容和手段的影响,也受传播对象的反作用。
3、研究受众心理,建立受众意识。不研究传播对象的传播是盲目传播。
4、熟悉当下语境:语境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当下最流行的表述方式,比如从群体叙事、宏大叙事到个性化叙事;比如《明朝那些事儿》和《少年怒马》的叙事方式。
二是当下文化时代最受关注的话题。
(六)多读书
1、提升综合文化素质:腹有诗书气自华
2、提高写作自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3、提高认识水平和思想水平:
本人读梁文道《常识》、阿来《看见》、肖云儒《青灯说辞》、
鲍鹏山《风流去》的感受。
4、借鉴思想工具:人本(人性) 民主理念
5、学习语言:文学语言品质:个性化,规范化,优美,干净
四、非虚构写作应注意的问题
非虚构写作正面容易陷入吹捧,负面容易陷于纠纷,写小人物容易陷于庸常和庸俗。因此要注意以下问题:
1、事实要准确、真实,忌夸张
2、要善于提炼、剪裁
3、要注意保护隐私
4、忌吹捧
5、忌泄私愤
作者简介:
贺焕成,笔名,磐石,洛南石坡镇商树石羊村人,2018年新春洛南爱故乡文友座谈会特邀嘉宾。大学中文专业,当过9年中学语文老师,当了27年电视记者,爱写作,少有作品发表。
主创团队
文 艺 顾 问: 李江存 王养龄
顾 问:
刘剑锋 杨克江何献国 胡云山 郭昊英 刘新民
萧 军 郭博元 吕文斌 吕三运 赵金虎 贺焕成
主 编: 乐俊峰副 主 编: 闫秀民编 辑: 乐俊峰法 律 顾 问: 王婷刊 头 题 字: 马英武编 委 成 员:乐俊峰 闫秀民 陈大维 张军锋 杰 布 李 斌
麻 新平 贺自力 闫勇军 若 兰 蒹 葭 林 溪
赵 鸣 张正阳 杨学艺
本 期 编 辑: 乐俊峰(lxct668)
QQ投稿邮箱:2267665759@qq.com
微信投稿:lxct668(兰馨草堂)
征稿启事
禹平文学,原创作品的摇篮。汇聚原创美文,面向全国征稿。包括:散文,小说,诗歌,古体诗,故事,影视(剧本),书画,摄影,歌词等。
禹平文学,文朋诗友的家园。捕捉你青春岁月中的每一次心灵的震撼,记录你人生旅途每一步成长的足迹,分享你七彩生命里每一句诚挚的心声。
禹平文学,规范运作的微刊。平台常年聘请法律顾问, 维护原创作者合法权益, 同时郑重提醒广大作者谨记,文责自负,严禁抄袭,切勿一稿多投。对于不自重的作者和任何侵犯原创权益的人,我们的态度是,零容忍!
更多精彩,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

版权声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