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失在远山的火把
文/范诚
那是我幼小的时候。一个夜晚,突发高烧。父亲背着我,在山路上步履匆匆,向医院奔去。寂静的山谷中,偶尔的一两声鸟叫,怪异,惊恐,让人不寒而栗。母亲在前面打着火把,照亮着长满茅草的小路。父亲背上的我,随着父亲脚步的高低,起伏沉浮着。只有那红红的火把,在我眼前晃来晃去,一时模糊,一时清晰……从此,那火把的影子,永远铭刻在我的记忆深处。
长大一点,我学会了打着火把,跟着哥哥姐姐照泥鳅。哥哥一手提着火笼,一手紧握着叉泥鳅的抓子,一双鹰一般的眼睛,在水田里巡视着。哪里水中冒个泡,或者突然之间水一浑,一抓子下去,准有一条活蹦乱跳的泥鳅被叉上来。
那火笼里燃烧的,是一种被称为“枞膏”的木材。山里的大松树,每年都要放松油。那松树上开挖的口子,凝聚着很多松脂,是最好的燃烧材料。我们就劈下那些枞膏柴,用来照泥鳅。有时也从那些松树的树蔸上,找到一些从树上分泌出来的白色松脂,把它们溶成一坨坨黑色冰棒似的形状,那就是我们的火把。
山村里还有另一些照泥鳅的孩子们。于是,远处的山谷中,一个个火把点缀着,游移着,伴着一股燃烧的松香,伴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给死寂一般的山谷,增添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再大一点,我们相约去看戏、看电影。
那时看热闹都要去公社或大队所在地,路程比较远,十里八里的。天早已经黑下来,伸手不见五指。乡下人是用不起手电筒的,因为电池很贵,5毛钱一对,可以买几斤盐。我们就用向日葵杆做火把。
每家的屋前屋后,或自留地边,都种有向日葵,长大后有一人多高。等向日葵收获后,将葵杆砍下,捆成一捆,泡在水塘里,用石头压住。一两个月后,取出来。葵杆里面白蛇一样的芯已泡出来了,抽掉后将葵杆清洗干净,晒干,然后把它们放在猪栏上面储存起来。每次看戏时,取出几根,用脚踏破,捆成一小把,火柴一点就燃了,成为照明的火把。通常情况下,可以“前照一,后照七”。即前面照亮一人,后面可照亮七人。因为看戏的人多,火把就成了乡村奇特的景观。
看戏前,四面八方山路上的火把,零星地向人民公社移动、集中。夹杂着阵阵狗叫,阵阵欢笑,十分的热闹。散戏后,一排排火把又向四周分散开去,象一条条流动的火龙,映红了周边,十分的壮观。
就在这火把的照映中,送走了我们的童年、少年。
成年后,在湘西,我看过大规模的稻草火把活动。
湘西的乡下,流行一种稻草龙,就是全部用稻草扎的龙。据他们介绍,这种龙才是最正宗的龙。它们的历史,可追溯到古代的农耕时代,是老百姓对农作物生长免遭天灾人祸的一种祈求。旧时候舞龙时,还要杀猪宰羊。全村男女老少都要参加,人越多越好。
稻草龙舞动时,先进行祭祀仪式,接着燃放鞭炮。在震天动地的鞭炮声、锣鼓声中,人们手举稻草龙,开始舞动。然后,沿着村寨,田间地头,列队游行。周围的老百姓、孩子们,则手举稻草火把,跟着游动。火把将山里照得通亮,人们的欢笑、喧哗将山里变成热闹的街市、广场。
舞龙结束,要举行烧龙仪式,即将舞过的稻草龙烧掉。只见一行人行到小河边,将整个稻草龙堆放在一起,由主持祭祀者念一番咒语,意思是整个仪式结束了,大家一起送龙王升天。然后放起鞭炮,点燃大火。围观者将一把把稻草火把投进火堆中。众人拾柴火焰高,那火格外的旺,人们的情绪无限的高涨,稻草龙也在熊熊火焰中升空,预示着又一个丰收的年成……
有一年夏天,出差到云南。正值盛夏,农历六月中下旬。云南的公路两边,救兵粮就开始成熟了,红红的,缀满山头,煞是耀眼。我觉得奇怪,这不是冬天才有的吗?朋友说,这边季节早呀,云南叫这种救兵粮为“火把果”,红红的,灿烂得像火焰。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火把果熟透时,云南的彝族等少数民族还专门举办“火把节”,进行大规模的庆典活动。
我有幸参加了他们的火把节。云南是多民族省份,入夜,各族男女青年点燃松木制成的火把,成群结队。长长的火龙,游行着到各个村寨,田间地头。最后集中在一起,举行盛大的篝火晚会。各族群众,纷至沓来,载歌载舞,彻夜狂欢,把火把节办得红红火火,高潮迭起……
如今,我坐在喧嚣的城市高楼中。临窗俯瞰,眼前已是万家灯火。
街市上,华灯如昼,车水马龙,十分的繁华。早不见了寂静的乡村,远山的火把。
南望故乡,我心惆怅。
——————————
范诚,湖南新宁人,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湖南广播电视台主任记者,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散文选刊》签约作家。作品刊发于各种报刊,其中《乡愁是一滴泪》获湖南省作家协会主办的第五届(2016)“潇湘杯”文学创作大赛散文一等奖。《湘西人物素描》获“2016年度中国散文年会”一等奖。《 峒河的苗家少女 》获“2016年度中国散文排行榜”最佳散文奖。已出版散文集《崀山走笔》《本色凤凰》《阅读湘西》《崀山乡土》《走玩湘西》《凤凰:那些人,那些事》等。
地址:湖南长沙市开福区湖南广播电视台经视频道。
邮箱:94970453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