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诚:乡土人物之一
@山里人
这是发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的一件小事,但至今在我脑子里挥之不去。已经是腊月二十八日了,过两天就要过年了。按故乡的风俗,这一天是打糍粑的日子,故乡有几句儿歌,“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称肥肉;二十七,杀阉鸡;二十八,打糍粑;二十九,样样有;三十日,张口吃”。尽管当时农村都比较穷,但过年的事还是不能马虎的。特别是打糍粑,孩子们时刻念叨着,父母们忙着准备着。
今年的糯米在哪里?还在大山里。父母心里无比焦急。
为什么在大山里?因为是换粮的缘故。
大约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三年困难时期开始,故乡就有了换粮的习惯。
故乡在南岭山脉的越城岭北麓一个叫金紫岭的山脚下。因为越城岭逶迤而下,在故乡一带形成相对高度悬殊的落差,而因为气候的差异,耕作上也截然不同。我们山下可以种双季稻,而山上则只能种一季水稻,或种些红薯。每到夏天,山下早稻收获时,开始“尝新”,吃新米饭,而山上早断粮了,于是下山来借粮。
按约定俗成的规矩,山里人夏天到山下借一百斤稻谷,秋收后还一百斤糯谷。而山下人春荒时粮食不够,就到山上去挑红薯,一般是三百斤红薯换一百斤早稻谷。这些规矩看起来对借粮者有点苛刻,但肚子饿了,自然要去借,所以习惯一直沿袭下来。
夏天时,早稻刚收完,山上一个叫水潮源地方的几户人家下山来借粮。有几户熟门熟路,借上粮挑走了,只有一户庄稼汉没人借给他。
这是一个约四十出头的壮年男人,高个,黑瘦,衣衫褴缕,挑着一担空箩筐,有点象讨米的乞丐。他来我们村里找了几户人家借粮,因为人们对他不了解,再看他一身妆束,都不愿借给他。当他找到我家时,已经是下午了,一个男子汉,简直是一幅乞求的样子。母亲心肠软,便答应借给他。称好粮食后,那男人千恩万谢地挑着走了,答应秋后还一百斤糯谷来,刚好我们家孩子多,过年好用来打糍粑。
可是腊月二十八日了,稻谷还没送来,看来今年的糍粑成问题了。
“难道我看错人了?”母亲自责道。
父亲叹了口气,对我们说,今年不打糍粑算了。
我们兄弟姐妹一个个撅着嘴,心里直怪那山里人,怎么不讲信用呢? 中午时分,随着一阵匆忙的脚步声和爽朗的声音,山里人送粮食来了。
山里叔叔放下担子,气喘嘘嘘。仍是一身破烂衣裳,汗水已湿透了背脊。
他先是一个劲地陪不是,说早就应该送粮来的,无奈今年工作队驻村,搞学大寨,开荒造田,不准放一天假,直到今天才放假,所以才送粮来。接着,叔叔指着箩筐的米说,原来准备直接送糯谷来,考虑到你们家要打糍粑,所以一清早就在村里打米厂排队,把稻谷加工成米,这不,来迟了。
母亲张罗着给客人搞饭。父亲俯下身去,捧起白花花的糯米,喜形于色,爱不释手。
这是山里的糯米,因为山里海拔高些,稻谷生长周期长些,用的是农家肥,所以颗粒大些饱满些,碾出的糯米颗大圆粗,晶莹剔透,雪白无暇,煞是爱人。我们也为有糍粑吃而欢呼雀跃。 送走了客人,父母便开始淘米,用甑子蒸饭,我们轮番地给灶里添柴,围着甑子转,把火烧得旺旺的。
掌灯时分,我们终于吃上了糍粑。
我们说,还是山里的米打的糍粑好吃些……
母亲说,山里的米硬好些。
父亲说,山里人也好,朴实些,讲信用。
——这种感觉一直延续到如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范诚,湖南新宁人,1985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湖南广播电视台高级记者,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散文选刊》签约作家。作品刊发于《人民日报·大地》《芙蓉》《海外文摘》《散文选刊》《湖南文学》《创作与评论》《西部散文选刊》《芳草》等各种报刊并多次获奖。已出版散文集《崀山走笔》《本色凤凰》《阅读湘西》《崀山乡土》《走玩湘西》《凤凰:那些人,那些事》等。
通讯地址:416003湖南长沙市开福区湖南广播电视台经视频道。
公 告
所谓伊人,在河之洲——
登高举,而望白鳞。
白鳞洲文艺平台和高举阁文艺平台为诗人楚天之云主持,热心文艺和宣传,乐于推介作家诗人、新人新作。欢迎文艺家、文艺爱好者们赐稿。
【投稿要求】
1、新诗5首左右,配作者照片、简介;
2、古诗词10首左右,配作者照片、简介;
3、散文2篇左右,2千字内,配作者照片、简介;
4、书法绘画摄影10幅左右,配作者创作谈或者相关评论,配作者照片简介;
5、小说请赐小小说,一篇字数在两千字内。
6、收稿邮箱:516068737@qq.com
【稿费结算】
1、文章发表后第十天结。低于20元不发稿费,高于20元作者稿费为赞赏金额的百分之七十;
2、稿费结后,零星赞赏不再发放,作为平台运营经费;
3、作者请主动加主编微信chutianzhiyun73,领取稿费,自发表后一月不领取,视为赞助平台。
4、奖励:发表第七天阅读量达到400,奖励红包8元;达到800及其以上,奖励红包18元。
主编:楚天之云手机:13762667910
2018.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