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天文苑关注我们!
油罐遐想
图文/魏增锋
墙角一只粗瓷罐子,高不盈尺,径不过拃,粗糙的釉子,缺耳裂口,灰头黑脸。这么一只既小又破的罐子难以吸引人们的目光。它呆在墙角不知经历了多少个春秋,落在罐中的树叶一层又一层,底层早已化成泥土。扒开陈年灰土,一只锈蚀全非的黑铁勺子告诉我们这是一只清油罐子,它足有百十年历史了,然而它是一位饱经沧桑的智者,见证了农家生活的巨大变迁。
上世纪初,油菜还没有传播到我们家乡,人们多用棉花籽、麻籽压油,一次压上二三斤,三五斤。压油的器具是纯木制的,和现在尚能偶尔见到的木饸饹床子大体差不多,运用杠杆原理人工压制。也有用石碾子压制的,压油是一件艰难的活儿。偶尔也有用核桃仁、芝麻、花生压点儿油。一般人家种棉花较少,棉花纺线织布做衣裳,衣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三接过还再穿。补不了了再做成鞋穿。真可谓物尽其用,毫无浪费之处。棉花种植的少,棉籽就不多,压上那么一点点油是何等的金贵。油罐子应运而生。清油盛在小油罐子里平日是舍不得吃的。漫长的冬季农闲时节一碗腌菜一盆涹菜就着不见油的饭,只有家里来了贵重客人,才用一种叫做漆勺或马勺的长柄铁勺放在锅底下灶堂里火上爛点菜。炒菜时用小勺子舀上一两勺儿清油。人们把菜炒熟后,每碗饭里夹上一两筷子,搅匀就饭吃,碗里漂浮着油花花。对多日不见油之面的人们那叫一个香,一个美,那叫一个惬意,一个舒适。经常吃饭有油的人家一定是殷实人家!据说有油男子汉,无油难汉子。传说有人为了给儿子找媳妇儿,吃完饭后用筷子从油罐子里蘸点油抹在嘴唇上在乡邻面前炫耀夸富。不知是讥讽还是揶揄,油罐罐为乡亲们这艰难的日子不知流下了多少辛酸无奈的泪水。油罐罐啊,你见多了农家汉子艰难贫困的岁月,你陪伴了农家主妇苦涩无奈的春秋!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家乡人们开始种植产量大、出油率更高的油料作物油菜,开始只在地边地角小片种植,后来电力普及电动压油机引进来了,压油更为方便,于是人们就大面积种植油菜。特别是八十年代土地下户以后吃饭问题得以解决,人们腾出地来种油菜,压出更多的菜油。油多了,顿顿有炒菜,菜菜油香油香的。碗碗饭上漂着一层油。油多了,炸油麻花,炸油糕,炸肉丸子。家家过上油和面的日子。油多了,小小的油罐子装不下了,瓷缸瓷瓮大小塑料壶上场了。昔日装油唱主角的油罐子成了配角,看着瓷缸瓷瓮塑料壶成了盛油大军,心里依然为乡亲过上了温饱幸福生活而歌唱!油罐罐啊,你为农家小院衣食无忧而欢喜,你为农家小院温饱无虞而放声大笑!
进入新时代后,第三产业蓬勃发展,设施农业、观赏农业特色突现,人们生活水准不断提高,富裕起来的人们生活讲求高水平高质量,食用油超市供应品种多质量高,菜籽油、花生油、橄榄油、核桃油、大豆油、玉米油,纯正压榨绿色有机非转基因。生活讲究荤素搭配,植物油动物油适可而止。吃个放心吃个健康。塑料瓶装食用油干净卫生安全方便。农家食用油经历了少得可怜-多得欢喜-养生适可的历程。昔日的油罐子彻彻底底退出了生活舞台,退居在昏暗的墙角,但你依然为乡亲们美好生活放声唱着甜蜜蜜的赞歌!你依然为乡亲们走上小康大道鼓与呼!
作者简介
魏增锋,蓝田厚镇山人,喜爱文字,偶有所感,不敢独享,愿与诸君同体味。
《蓝天文苑》编委会
顾 问:雷养超 教授 陕西省作协会员
于西敬 西安市作协会员
主 编:魏娟妮
副主编:王 刚
编 委:乔斌礼 郗崇民
杨亚贵 刘少青
杜 颖 安 玲
韩立平 李西平
法律顾问:刘 晶 陕西白鹿原律师事务所
关于投稿
本平台采用电子邮箱接稿,只接收原创文学作品.如小说,散文,诗歌,故事等纯文学作品,勿一稿多投。如有抄袭,分享、转发等现象,文责自负,与本平台无关。被录用稿件需接受主编对错误标点、字句的修改,如有异议,勿投稿。
稿费来源于赞赏。前7天赞赏的60%作为稿酬发给作者,40%用于平台运作和文学活动以及计划结集出版纸刊。十元以上发放。原创不易 鼎力支持。
投稿邮箱 1073587708@qq.com
请加主编微信wxid-upaolh59zy7i22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平台原创作品 转载须注明(蓝天文苑)
- 2024年05月29日
-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