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江夜听: 我的小学时代 (文/杨树岳 诵/张茜)|第 294 期

我的小学时代(教育征文作品)作者 |杨树岳· 诵者 |张 茜
前几天,由于修建高速公路,二哥的坟茔需要搬迁,侄儿设灵祭奠,亲邻故旧都莅临送纸。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一个熟悉的身影在妈妈的陪伴下从我眼前走过。“这不是苏老师么?”我拉住了她的手。她停下脚步,回过头,真是苏老师!好多年没见了,她的身体依然硬朗。 苏老师是我的小学启蒙老师,属于人民公社聘请的“社请教师”。
我的学校是一个设在生产队的教学点,三间窑洞,不足二百平方米的一个院子。没有桌凳,用土坯砌成土墩,土墩上面搁放一张木板就是课桌课凳,黑板是约一平方米的一块木板染了墨钉在窑掌上的。窑洞很破旧,裂了很多缝,经常会掉土块。依昔记得几次下大雨时,老师就把我们叫到他们的办公窑洞,因为他们担心教室会坍塌。
学校一共有两名老师,还有一位男老师,姓张,也是社请教师,已去逝二十多年了。按现在的教师专业标准衡量两位老师的学历都是不达标的,他们都是小高程度,但是我们的语文、数学、体育、美术、音乐、劳动等课都开设了。张老师教数学、音乐,他会拉二胡,会唱歌;苏老师教语文、美术。由于学生少,都是复式班教学模式,我们几个孩子没觉出什么不好,感受到的是老师高明而实效的教学策略。
我们每天到校第一件事就是在院子里读写。由于没有电,教室里光线昏暗,就只能等到太阳升起后,透过天窗照亮窑洞后才上课。院子里的读写活动非常具有竞争性,我们用树枝或电池芯在校园中写生字,写课文,你考我,我考你。看谁写得多,写得准确,也看谁的字写得好。把单调的背诵变成了地书比赛,所有人都是参赛者,所有人又都是观众、评委,谁写得好,大家有目共睹,谁落后了,大家心知肚明。
记得同学们都到校比较早,为的是抢“地盘”,使自己能有更好更多的书写展示空间。那个年月,纸张特别稀罕,校园的作用太大了,语文老师讲完课,让大家到校园中练习生字的书写,数学老师讲完课,让大家到校园中验算练习题,由于是土院,写满了,擦了再写,大家习惯了,也觉得好玩,都乐在其中。
记得靠近学校西面院墙墙根有几棵杨树,杨树下有一个土质的乒乓球案子。这个“案子”成了我们的乐园。但快乐并不是打乒乓球,没有人见过乒乓球,更不会打了。每天中午饭后,我们不约而同地来到案子上,或坐或蹲着开故事会。今天你讲,明天他讲,讲的内容要么是道听途说的“新闻逸事”,要么是从小人书上现学现播的历史故事。我们不知道“故事”这个词,我们叫讲“古今”,我们也不知道“古今”两个字怎么写。大家都是听古今讲古今的人,实在没啥讲了,调皮的同学会神秘地营造一种氛围:“下面我给大家讲一个特别特别好听的古今——”,然后不讲了,慢长的休止符,他看看这个,瞅瞅那个,一脸诡异。大家等的不耐烦了,都催他快讲,快讲,有些用手给他挠痒痒,他一边“咯咯”地笑着,一边大声地讲道: “古今长,古今短,谁听我古今不要脸。”大家一哄而散,有几同学追着讲古今同学赛跑去了,其他人则写自已的地书作业了。
我上小学时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人们的信息交流非常有限,主要是听广播、看小人书。小人书不多,只有个别同学才能买得起。为了讲古今,我们每个人都有迫切的阅读欲。哪个同学有小人书了,大家争着抢着借阅。父亲初小程度,喜欢读书,不知从哪里借到《隋唐演义》、《杨家将》等历史小说在油灯下阅读,我与父亲打时间差,也偷偷地阅读。可惜书是繁体字印刷,许多字我认不得,我就缠着父亲给我讲书中的故事。我借到小人书或其他图书后,经常通宵达旦,一夜不眠。记得有次我好不容易借到一本《说岳全传》,我连续三个夜晚就读完了。由于要给同学讲书中的内容,得快速读完书然后归还,我不得不研究高效的阅读方法。渐渐地我积累了看书三秘诀。一是养成了读书首先读内容简介和目录的习惯。目录是全书的线索,是提纲,是精华,由目录找相关章节细读,详读,往往能很快了解书中大义。二是看书中主要人物的故事梗概。主要人物有他的成长过程,成长过程是由一个个故事串起来的,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困难挫折,有坏人的压制,好人的帮助……这样阅读,会津津有味。三是断章取义地读。选取一个章节详细地阅读,明白其内容后再或找前因或找后果地辐射阅读,也是其乐无穷。这三种读书方法为了一个目的——读以致用,要以最快的时效给同学们展示所读内容。
记得那时的老师从来没有给我们布置过家庭作业。放学之后回到家中,我们书包一放,就帮父母作家务了。打柴、抬水、给猪寻草、挖药,有时也帮母亲烧炕、喂猪、做饭。在这些农活中我们认识了山中的草药、地里的五谷杂草,也学会了承担责任,做个有担当的人。那时的我,觉得自己很重要,要给同学讲古今,要与同学展示地书作业,要帮助父母做家务,所以,我很充实,也很快乐。而最快乐的时光是每年为期一周的“忙假”。“忙假”是夏收时放的假,大人收麦,大同学帮助大人提麦、运麦,小同学则拾收割时落在田地里的麦穗。拾麦穗有竞争,看谁拾的麦穗多,拾完后要统一交给负责的农民伯伯,老师则会讲述一些如“粒粒皆辛苦,汗滴荷下锄”的诗文。拾麦穗的乐趣不止在于拾麦穗本身,还可以顺便捉田里的青蛙、蚂蚱、蜻蜓等观察、玩耍一番,也可摘蒲公英苔嚼着吃,有时候我们还会偷偷地到河里洗澡玩水,而最刺激的则是捉蛇玩。蛇有两种,灰白色的和草绿色的,草绿色的居多,大家都叫这种蛇为“菜花蛇”。有时候拾麦穗时,手会突然感觉冰凉冰凉的,这一定是碰到蛇了。胆小的女同学会惊吓地大叫,顽皮的男同学则会幸灾乐祸地咧嘴大笑,然后我们就去抓蛇。用一枝小棍按住蛇的七寸,提起蛇尾巴抖几下,蛇的骨节就散了,它就会乖乖地任由同学们折腾。

小学的生活是快乐的、多彩的,是没有压力的,但是我们都很优秀。当时有留级制度,我们全班同学没有一人留级,全部升入了完小、升入了初中、考上了中师或大学。苏老师笑着说: “没想到啊,我也教出了几个人才!” “感谢您当年的教导!”我也笑着说。“其实,我也没做什么!只是在你们心中播种了希望,最后的发展还是靠你们的努力。”苏老师意味深长地说道。
是啊,给一个孩子心中根植希望是多么地重要。有了希望,他就会爱生活、爱思考,就会有梦想、有上进的动力。
2019年6月1日
作者简介
杨树岳 男,生于1968年,甘肃环县人,中学高级教师。现任环县五中副校长、教师发展中心主任,甘肃省教育厅“金钥匙”团导师,环县“环江名师”专家团队成员。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甘肃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会委员,甘肃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甘肃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主播风采
张茜,朗读爱好者,全民悦读庆阳阅读会发起人。
用我们自己的声音讲述属于我们自己的故事,创作环县的夜听,推广环县的悦读。乡音最亲切,故情最难忘,听着这熟悉的声音我们是不是有很多的触动。在这片生长了几十年的土地上,我们一起呐喊吧!如果你喜欢悦读,如果你喜欢创作,欢迎你加入我们!如果你喜欢,就狠狠的转发吧!您的关注和转发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联系电话:13739348656(微信同号)刘 棹
投 稿 邮 箱 : 179681861@qq.com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与平台联系!
猜你喜欢
环江夜听:大哥 (文/吴天海 诵/安然)|第 137 期
环江夜听:游贵州看瀑布 (文/杜清湘 诵/陈红霞)|第 136 期
环江夜听:一封家书 (文/刘香平 诵/王丽娟)|第 27 期
环江夜听:女儿,我想对你说 (文/诵 任建霞)|第 47 期
环江夜听:懂你,渐老的父亲 (文/蒙春徐 诵/花开有声)|第 45 期
环江夜听:一封家书——致婆婆 (文/牛会萍 诵/田苗子)|第 26 期
环江夜听:再见了,亲爱的党校 (供稿/文化班师生 诵读/张玮)|第 44 期
环江夜听:画杨桃 (亲子共读:赵宇轩 家庭组合)|第 43 期
环江夜听:老泉子 (文/文璟 诵/王艺伟)|第 22 期
环江夜听:当我从环县经过 (文/路岗 诵/王艺伟)|第 132 期
环江夜听:第十九道弯 (文/路岗 诵/张晓英)|第 131 期

版权声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