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是什么意思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是什么意思?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喜欢研究学问的,就接近智能了,能够努力行善的就接近仁了,知道什么是羞耻就接近勇了。

这句话出自《中庸》,作者为春秋时代文人子思,节选文段如下: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作品简介:《中庸》是一篇论述儒家人性修养的散文,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子思所作,是儒家学说经典论著。经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南宋朱熹作《中庸集注》,最终和《大学》、《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中庸》提出的“五达道”、“三达德”、“慎独自修”、“至诚尽性”等内容,对为人处事,人性修养有重要影响。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作者简介:子思,鲁国人,姓孔,名假,孔子之孙,春秋战国之际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历史上被称为“述圣”,他开创的学派被称为“子思之儒”。赏析:一个人只有坚持不断地学习,才能具备智慧、知识和才能;只有踊跃地投身到社会实践当中去,接触生活,了解民众,才能懂得人与人应该互相关爱;只有明辨荣辱、是非、善恶、美丑,才能坚持正义,勇于向邪恶斗争。具备了丰富的智慧、渊博的知识和优秀的才能,懂得了确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明确了坚持正义,反对邪恶,就会成为社会和国家的有用之才。延伸阅读

知耻近乎勇是谁提出来的

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就是大家都知道的孔子,孔子提出了很多思想,其中知耻近乎勇是出自《礼记·中庸》:“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孔颖达疏:“知耻近乎勇者,以其知自羞耻,勤行善事,不避危难,故近乎勇也。”

  “知耻近乎勇者”这句话是孔子提出的,但是《礼记·中庸》的作者是子思,他在书中阐述了孔子“知耻近乎勇”的思想,意思是知道羞耻就接近于勇敢了,所以人一定要有羞耻之心。

知耻而近乎勇解释

知耻近乎勇是一个汉语词汇,语出《礼记·中庸》。其意思是,知道羞耻就接近勇敢了。知道羞耻并勇于改过是一种值得推崇,夸耀的品德。是对知羞改过的人的这种行为的赞赏。

古语有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自知不仅要了解自身的优点,还要了解自身的耻辱所在。这对个人至关重要,对国家和民族更是有着深远的影响。

好学近乎智,知耻近乎勇具体什么意思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的意思是:爱好学习就接近于智了,努力实践就接近于仁了,知道羞耻就接近于勇了。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语出《礼记·中庸》。是儒家对知、仁、勇”三达德”的一种阐发。”知耻近乎勇”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只有懂得羞耻,才能自省自勉,奋发图强。有羞耻心的人,才能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错误,战胜自我,这是”勇”的表现。常怀一颗羞耻之心,不仅可正身,养浩然之气,而且知进取,成千秋伟业,盖因知耻近乎勇也。

拓展资料:

在《中庸》里面讲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一个人好学很重要,虽然未必有智慧,但是能够好学的人,他就近乎智。好学的人一定是善于将老师的教导、圣贤的教导用到自己的生活当中,不可以和生活脱节的。再讲力行,力行就是依教奉行,而且努力的去行。力行近乎仁,我们能不能够成为一个仁人君子,关键是力行到哪里。

还要知耻近乎勇。知耻是知道自己的过错,如果不知道自己过错,就等于不知耻;甚至自己有过错,明知还故犯,这就是无耻了。知耻就接近于勇敢,一个人不是说能够跟别人打斗,打赢别人才叫勇敢,不是;真正的勇敢是能够跟自己的毛病习气格斗,能够打赢自己的毛病习气,控制得住习气,改过自新,这是真正的勇敢。

版权声明

您可能感兴趣

返回顶部